杠桿打新股票真的穩賺不賠還是風險暗藏
91 2025-06-21
2025年開年,A股融資余額突破2.3萬億元,超60%散戶曾嘗試杠桿操作,但“杭州投資者4倍杠桿爆倉虧損百萬”的案例沖上熱搜,揭露了高收益背后的血色陷阱。在監管層定調“穩杠桿”的背景下,杠桿倍數的合規邊界與灰色地帶的博弈再度成為焦點。
目前,受證監會監管的合法杠桿工具僅有融資融券,2025年新規明確要求:
滬深交易所已將融資保證金比例從50%提至100%,進一步壓縮杠桿空間。
盡管監管嚴厲打擊,地下配資平臺仍提供1:5至1:10的杠桿:
股指期貨杠桿可達6-20倍(保證金比例5%-15%),但散戶虧損率高達85%。例如:
監管層多重出手控風險:
1. 杠桿上限:總杠桿比例≤1:2,單只個股杠桿倉位≤總資產20%;
2. 工具升級:優化5000億元互換便利、3000億元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,支持合規融資;
3. 小貸新規:明確“1+4”融資杠桿倍數,嚴控資金通道。
業內人士警示:
1. 止損紀律:設置5%-10%自動平倉線,避免情緒化操作;
2. 標的篩選:聚焦流動性強的藍籌股,回避概念炒作;
3. 杠桿紅線:普通投資者比例勿超1:1。
杠桿不是賭具,而是精密儀器。2025年A股的杠桿博弈場上,合規與風控是唯一通行證。當“一夜暴富”的幻想遭遇“本金歸零”的現實,投資者終將明白:金融的本質是長期主義,而非刀尖舔血。